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性缺陷
WTO机构及其协议是主权国家以及自主经济体之间通过谈判达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其经济作用是降低国际经贸往来的交易成本,明确国际经贸合作剩余的分配规则,增进国际经贸合作剩余的产生。但是,根据几年来WTO的管理实践,不难看出WTO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世贸组织的局限性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是立法的不容易;其二是执法的更困难。所谓“立法的不容易”是指,WTO及其前身GATT(关贸总协定)的每一项谈判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每一项协定或条款的达成,都是经过无数次争执和讨价还价才大致取得缔约成员方认同的,其间总是贯穿着谈判的破裂或协议的失败。尽管如此,各成员方认同的协定或条款中还是存在着无数的例外附则或条款。所以,一些有经验的国际经济谈判家,甚至宁愿把WTO及其前身GATT视作一个有关国际经贸问题的论坛,而不是一个关于国际经贸关系的立法机构。1999年年底在西雅图召开的WTO部长级会议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部长们对新一轮谈判的谈判内容无法达成妥协。
而“执法的更困难”则是说,WTO的协定或条款对于不同缔约成员的约束力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对于大国、强国缺乏约束力。如果没有双边协定,对WTO的争端裁决居不利的一方就有可能不遵守裁决。如在美国与欧盟之间的香蕉出口争端中,美欧双方都利用了世贸组织执法能力弱的缺陷。事情缘起于1995年9月美国向WTO控告欧盟通过进口补贴的方法歧视美国公司经营的拉美香蕉进口。WTO两年后作出裁决,确认欧盟行为违规,要求欧盟在15个月中执行裁决。就在15个月期限到来时,欧盟对香蕉进口规则作了一点小修正。尽管人们都能看出,欧盟其实没有服从WTO的判决,但是在对欧盟的修正做评估期间内,谁也不能说欧盟的行动没有达到世贸组织的要求。对于欧盟的一系列逃避WTO裁决的行为,美国宣布对欧盟实行单方面制裁。由此引发一场“香蕉大战”。美国的行动正是利用了WTO无力干预美国单边行动的缺陷,使自己凌驾于世贸组织之上。
造成WTO内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WTO机构和协议作为国际间的一种制度安排,同其它任何制度安排一样,是非中立性的。第二,大国主权和利益高于WTO机构和协议。
WTO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的作用在于降低国际经贸往来的交易成本,明确国际经贸合作剩余的分配规则。然而,由于这种制度安排是通过国际经贸关系的“行为主体”们的谈判达成的,而这些“行为主体”作为主权国家或自主经济体,在理论原则上是平等的,但在实际的谈判地位上则是完全不平等的。因此,WTO作为不平等谈判主体达成的制度安排,特别是作为国际经贸合作剩余的分配规则,对于各国的利益平衡显然是非中立性的。这种制度的非中立性是造成世贸组织“立法的不容易”的根本原因。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霍布斯定理”,WTO在国际经贸关系中的法律地位是超越所有缔约行为主体的第三方,它的组织性质是法制和契约的权力机构。假如WTO的这种法律地位和组织性质对各成员方能够像一个主权国家对自己的国民那样有效行使的话,即使存在着“制度的非中立性”,国际经贸合作收益和国际经贸关系的稳定性也会大大增加。但是,WTO的各成员方是主权国家或自主经济体,它们的主权性质决定了它们只会以自身的实力来对待“第三方”的制度干预。于是,WTO对弱国、小国就有较大的约束力,而对于大国、强国则暴露出软弱无力的一面。